亚洲 欧美 另类 综合 日韩,久久亚洲精品国产精品,高清性三级交视频在线观看,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丝袜

      最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精選九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29 15:48:57
      最新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精選九篇)
      時間:2023-03-29 15:48:57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一

      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塵埃落定,恭喜兩位本杰明利斯特和大衛(wèi)麥克米倫。

      他們得獎的原因是促進了不對稱有機催化的發(fā)展。不對稱有機催化是個啥?就是原子組成分子,分子組成物質(zhì)。其中一個相貌平平的碳原子,他們想搭積木一樣拼起來就可以組成各種各樣的物質(zhì),這種含碳的物質(zhì),絕大部分都是有機物。這種搭積木的過程就是化學反應。

      通俗一點就是說我們的左右手,長得一樣吧,但是仔細分析又有點不一樣。類似這種就叫做手性有機物。像把一個生香蕉給它變成熟香蕉,用一個熟蘋果就可以完成,這個辦法叫做手性催化。催化能改變化學反應的速率,可以讓它變快或者變慢。手性催化就是可以控制想要的那一方。手性催化就是讓一樣的`東西變的不一樣,不對稱了。那為啥就他倆得獎了呢?那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極大地推動了這種不對稱有機催化的發(fā)展。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催化劑。

      最常用的手性催化劑有兩種,一個是酶類,本杰明研究的,個頭大,用的少,容易壞,不穩(wěn)定。另一個是金屬類大衛(wèi)研究的,它難回收,不環(huán)保,還有毒。雖然他們催化效率不錯,但是缺點太多。后患無窮。于是他們盯上了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劑。

      手性有機小分子催化劑,環(huán)保,穩(wěn)定,容易造,還便宜,效率高,催化好。在醫(yī)療領域差不多一半的藥都要用到它。材料領域,液晶屏,傳感器都需要。環(huán)保領域,垃圾講解。

      現(xiàn)在想想?yún)柡Σ?,都是身邊的,人家發(fā)現(xiàn)了,我們還蒙在鼓里,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文化,不懂道理,所以還是多讀書,讀好書,領會其中奧秘。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二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fā)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chǎn)作為基金創(chuàng)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至,共頒發(fā)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diào)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nóng)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也高達20次,甚至農(nóng)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

      20: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

      :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fā)明了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獲得20諾貝爾化學獎。

      :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準晶體的發(fā)現(xiàn)而獲得20的諾貝爾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fā)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yōu)榘l(fā)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因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上的貢獻而獲得20的諾貝爾化學獎。

      :法國科學家讓-彼埃爾·索瓦、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和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因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而獲得20的諾貝爾化學獎。

      年: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發(fā)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zhì)量,榮獲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

      20: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密蘇里大學科學家george p. smith及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實驗室sir gregory p. winter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

      john b goodenough,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鋰電池之父,美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院士,曾獲 japan prize,20 fermi award,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和20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老爺子出生于1922年7月25日,二戰(zhàn)老兵,本科畢業(yè)于耶魯大學數(shù)學系,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楊振寧先生的同學。如今以97歲高齡,仍然堅持研究工作,尋找下一個超級電池。

      m. stanley whittingham,紐約州立大學binghamton 分?;瘜W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鋰電池研究先驅(qū)。1941年出生,本科、碩士和博士均畢業(yè)于牛津大學。加入binghamton之前,長期在石油公司exxon工作,從事電池研發(fā)。

      吉野彰 (akira yoshino),1948年生于日本。1972年吉野彰畢業(yè)于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yè)。智能手機和電動汽車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的開發(fā)者、旭化成公司研究員,旭化成株式會社吉野研究室室長,還是京都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專業(yè)特命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三

      諾貝爾化學獎是以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fā)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部分遺產(chǎn)作為基金創(chuàng)立的5個獎項之一,從1901年至20,共頒發(fā)了109次,擁有178位獲獎者。

      諾貝爾化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化學領域有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的科學家。然而,這一學科卻被不少科學家調(diào)侃為“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nóng)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過化學獎。

      通過梳理過去100多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名單,可以發(fā)現(xiàn),除了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生物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超過20次,物理學科研究獲獎的次數(shù)也高達20次,甚至農(nóng)學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一次化學獎。

      年-201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獎情況如下:

      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以表彰他在“固體表面化學過程”研究中作出的貢獻。

      20:美國woods hole海洋生物學實驗室的下村修、哥倫比亞大學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錢永健因發(fā)現(xiàn)并發(fā)展了綠色熒光蛋白(gfp)而獲得該獎項。

      年:英國生物學家萬卡特拉曼?拉瑪克里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美國科學家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 steitz)和以色列女生物學家約納什(ada e. yonath)因在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研究中的貢獻共同獲該獎。

      年:美國德拉威爾大學的richard f. heck、普渡大學的ei-ichi negishi以及日本倉敷藝術科學大學的akira suzuki,他們發(fā)明了新的連接碳原子的方法,獲得2010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1年:以色列科學家達尼埃爾·謝赫特曼因準晶體的發(fā)現(xiàn)而獲得201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克比爾卡因“g蛋白偶聯(lián)受體研究”獲諾貝爾化學獎。

      20: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馬丁?卡普拉斯、邁克爾?萊維特和阿里耶?瓦謝勒,以表彰他們在開發(fā)多尺度複雜化學系統(tǒng)模型方面所做的貢獻。

      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美國科學家埃里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以表彰他們?yōu)榘l(fā)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奇和土耳其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因在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上的貢獻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年:法國科學家讓-彼埃爾·索瓦、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和荷蘭科學家伯納德·費林加因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而獲得2016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迪波什(jacques dubochet)、德裔生物物理學家約阿基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蘇格蘭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物理學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研發(fā)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zhì)量,榮獲 2017 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科學家frances h. arnold、密蘇里大學科學家george p. smith及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實驗室sir gregory p. winter獲得2018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 “肽類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四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名單,james peebles,michel mayor,didier queloz摘得殊榮。

      獲獎理由:對宇宙演化以及地球在宇宙中地位的理解。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

      ,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杰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fā)明”。

      ,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里巴里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wèi)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邁克爾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fā)現(xiàn)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zhì)”。

      ,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fā)現(xiàn)中微子振蕩現(xiàn)象,該發(fā)現(xiàn)表明中微子擁有質(zhì)量”。

      ,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獲獎,理由是“發(fā)明了藍色發(fā)光二極管(led),并因此帶來的新型節(jié)能光源”。

      “數(shù)”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112次:

      19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fā)過112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fā)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根據(jù)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么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諾貝爾獎較少頒出。

      210人:

      1901-20,共210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約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晶體管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5歲: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lawrence bragg,獲獎時是25歲。19,他和他的父親william henry bragg同時獲獎。

      96歲:

      20,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以96歲高齡獲獎,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最年長者。

      3位女性得主:

      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居里夫人”瑪麗居里(marie curie)、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年的得主唐娜斯特里克蘭。其中,瑪麗居里兩度獲得諾獎。19,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由于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居里夫人因發(fā)現(xiàn)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0320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yī)學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五

      諾貝爾化學獎用于獎勵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這種重量輕、可再充電且功能強大的電池,如今被用于從手機到筆記本電腦和電動汽車的各個領域。它還可以儲存大量來自太陽能和風能的能源,使一個無化石燃料的社會成為可能。

      全球都在使用鋰離子電池來為我們用于交流、工作、學習、聽音樂和搜尋知識的便攜式電子設備提供動力。鋰電池還使遠程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和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儲存成為可能。

      鋰離子電池的基礎是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期間奠定的。stanley whittingham致力于開發(fā)可以實現(xiàn)無化石燃料能源技術的方法。他開始研究超導體,并發(fā)現(xiàn)了一種能量極其豐富的材料。whittingham用這種材料在鋰電池中制造了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陰極。這是由二硫化鈦制成的。它在分子水平上擁有可容納插入式鋰離子的空間。

      john goodenough曾預測,如果用一種金屬氧化物而不是金屬硫化物來制造陰極,那么它將具有更大的潛力。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研究,他在1980年證明,嵌入鋰離子的氧化鈷以產(chǎn)生高達4伏特的電壓。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將帶來更加強大的電池。

      以goodenough的陰極為基礎,akira yoshino在1985年創(chuàng)造了第一個商業(yè)上可行的鋰離子電池。他沒有在陽極使用活性鋰,而是利用了石油焦。石油焦是一種碳材料,像陰極的鈷氧化物一樣,可插入鋰離子。

      由此帶來的是一種重量輕、耐磨的電池。這種電池在性能惡化之前可以充電數(shù)百次。鋰離子電池的優(yōu)點是,它們不是基于分解電極的化學反應,而是基于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來回流動。

      自1991年首次進入市場以來,鋰離子電池已經(jīng)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們?yōu)闊o電線、無化石燃料的社會奠定了基礎,并為人類帶來了最大的福祉。

      獲獎者簡介

      約翰?b?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1922年生于德國耶拿。1952年從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yè)?,F(xiàn)為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m?斯坦利?威廷漢(m. stanley whittingham),1941年生于英國。1968年從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畢業(yè)?,F(xiàn)為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大學特聘教授。

      吉野彰(akira yoshino), 1948年出生于日本吹田市。從大阪大學博士畢業(yè)?,F(xiàn)為東京旭化成株式會社名譽研究員、名古屋明治大學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六

      10月9日北京時間17點45分許,20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固體物理學家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英裔美國化學家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和日本化學家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表彰他們發(fā)明鋰離子電池方面做出的貢獻。三位科學家將平分諾獎獎金。

      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美國固體物理學家,因為發(fā)明可充電鋰離子電池而聞名于世。1979年古迪納夫發(fā)現(xiàn),將鈷酸鋰(licoo2)作為電池的陰極,將除鋰之外的金屬材料作為陽極,能夠?qū)崿F(xiàn)高密度的能量儲存。這一發(fā)現(xiàn)為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1983年,古迪納夫、ray等人發(fā)現(xiàn)錳尖晶石是優(yōu)良的電池陽極材料。錳尖晶石具有低價、穩(wěn)定和優(yōu)良的導電、導鋰性能。其分解溫度高,且氧化性遠低于鈷酸鋰,即使出現(xiàn)短路、過充電,也能夠避免了燃燒、爆炸的危險。1989年,古迪納夫、ram發(fā)現(xiàn)采用聚電解質(zhì)(例如,硫酸鹽)的陽極將產(chǎn)生更高的電壓,原因是聚電解質(zhì)的電磁感應效應。此外,他還與日本學者金森順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納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納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國,現(xiàn)年97歲。他于1943年獲得耶魯大學數(shù)學學士學位,隨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職業(yè)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在那里他為數(shù)字計算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后,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負責人。正是在這段時間里,古迪納夫發(fā)明了鋰電池。離開牛津大學后,他加入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現(xiàn)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英裔美國化學家,現(xiàn)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瘜W系杰出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瘜W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主任、紐約電池和儲能聯(lián)合會(nybest)董事會副主席。,威廷漢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獲得科睿維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因?qū)⒉鍖踊瘜W應用在儲能材料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漢1941年出生于英國,1968年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于尋找能夠推進儲能的新材料,以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近年來,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無機氧化物材料的制備及其化學和物理性質(zhì)。最近,他的課題組發(fā)現(xiàn)了單相反應在電池電極放電中的關鍵作用。

      吉野彰(yoshino akira),日本化學家,現(xiàn)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fā)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1983年,吉野運用鈷酸鋰(licoo2;鋰和氧化鈷的化合物,由約翰·b·古迪納夫、水島公一等人發(fā)現(xiàn))開發(fā)陰極,運用聚乙炔開發(fā)陽極,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諸多技術問題,徹底消除金屬鋰,確立了可充電含鋰堿性鋰離子電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冊專利。吉野彰的鋰電池突破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開啟了行動電子設備的革命。由于極高的安全性、穩(wěn)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鋰離子電池最終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業(yè)化。,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約翰·b·古迪納夫、西義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為現(xiàn)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qū)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yè),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進入旭化成工業(yè)株式會社(現(xiàn)·旭化成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fā)部長,擔任旭化成(株)離子二次電池事業(yè)推進室室長,升任旭化成fellow。20至今擔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長。

      看到這篇文章之前,你可能從未聽說過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但是你一定知道他研究的東西,事實上你很有可能擁有他的“作品”。

      回顧過去六七十年間的科技飛躍:脊髓灰質(zhì)炎疫苗,宇宙飛船,阿帕網(wǎng)(互聯(lián)網(wǎng)前身)等等。除了這些,還有兩項發(fā)明對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影響深遠。如果沒有這項發(fā)明,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都將完全不同。

      第一項重大發(fā)明是1947年誕生于貝爾實驗室的晶體管。它的出現(xiàn)改變了電子產(chǎn)品,奠定了全球經(jīng)濟和現(xiàn)代文明的基礎。第二項發(fā)明是鋰電池。1991年索尼公司開始商業(yè)化生產(chǎn)鋰電池,隨后鋰電池產(chǎn)品逐漸取代了依賴晶體管的笨重電子設備。

      和晶體管不同的是,盡管許多人都認為鋰電池應該獲諾貝爾獎,它的發(fā)明者遲遲沒有得到諾獎的垂青。鋰電池拓寬了晶體管的應用范圍。如果沒有鋰電池,就不會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以及你現(xiàn)在閱讀這篇文章所用的設備。當然也不會出現(xiàn)蘋果、三星、特斯拉等公司。

      1980年,57歲的物理學家 goodenough 他發(fā)明了鋰電池中最重要的部件,鈷氧化物陰極。現(xiàn)在全世界的便攜電子設備都采用這種陰極。

      現(xiàn)在,年過九旬的 goodenough 先生仍每天都去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小辦公室上班。對此他解釋道,我的工作還沒有完成。在鈷氧化物陰極發(fā)明35年后,電動能源汽車在價格上仍然不能與傳統(tǒng)的內(nèi)燃機汽車競爭。而太陽能和風能發(fā)電的儲存成本太高,只能立即使用。我們的前景不容樂觀:雖然現(xiàn)在石油價格低廉,但根據(jù)商品價格波動周期規(guī)律,其價格必然會上升;同時氣候變化問題也愈演愈烈。

      簡而言之,世界需要超級電池。goodenough 說:“不然的話,我只能說未來我們將通過戰(zhàn)爭來爭奪最后的能源,全球變暖也會發(fā)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p>

      好消息是 goodenough 正和博士后助手們研究一個新想法。他說:“我想在去世前解決這個問題,我才九十多歲,還有時間?!?/p>

      電池研究的土壤

      電池是使帶電離子在兩個電極間定向移動的裝置。電荷定向移動產(chǎn)生電流供應電器工作。

      制作電池需要兩個電極,離子在電極之間移動。電極之間的電解質(zhì)溶液作為離子移動的介質(zhì)。帯負電的電極為陽極,帯正電為陰極。當電池放電(如為電器供電)時陽離子從陽極到陰極運動產(chǎn)生電流??沙潆婋姵卦谕饨与娫闯潆姷倪^程中,陽離子重新回到陽極儲存電能。

      幾乎所有電池設計最后都歸結到陽極、陰極及電解質(zhì)材料的選擇。它們決定了電池的儲電能力和放電速度。

      早在1859年,gaston planté 就發(fā)明了鉛酸電池(使用鉛電極和硫酸電解液)。二十世紀早期,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汽車性能似乎優(yōu)于使用汽油的內(nèi)燃機汽車。內(nèi)燃機噪音很大而且很臟,啟動時還要搖動沉重的手柄。相比之下,電動汽車容易操作而且安靜。然而,汽車電子打火裝置等一系列發(fā)明使內(nèi)燃機逐漸占據(jù)優(yōu)勢。幾十年來,很少人認為電動汽車會取代內(nèi)燃機汽車。

      商業(yè)創(chuàng)新使用電能替代內(nèi)燃機的想法卷土重來。世界各地的研究者爭相研究電池,希望成為下一個福特。那時還在mit工作的 goodenough 說,一切突然發(fā)生了改變,電池的研究不再無聊了。這種狂熱持續(xù)到了下個十年,并隨著阿拉伯石油禁運的影響變得越發(fā)高漲。

      電能重新回到了舞臺,goodenough 也加入了競爭。在之后的二十年里,他發(fā)明或參與發(fā)明了現(xiàn)代電池發(fā)展中幾乎所有的主要成果。

      第一代鋰電池

      goodenough 在牛津大學工作時,英國化學家 stan whittingham 在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和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共同發(fā)現(xiàn)了在硫化鈦層片之間存儲鋰離子的層狀電極材料。鋰離子可以在電極間來回穿梭,具備充電能力,并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wittingham 用化學術語 intercalation(夾層)命名這種存儲方式。

      這個消息吸引了廣泛關注。石油巨頭??松梨谘?whittingham,依據(jù)他在斯坦福的工作,秘密研制新型電池。1976年,??松梨谏暾埩虽囯姵匕l(fā)明專利。

      在此之前的60年里,消費類電子產(chǎn)品的標準電池是一次性碳鋅電池。(和它相比,鉛酸電池龐大沉重,只能用于汽車。)同時使用的還有鎳鎘電池。whittingham 的成果以輕便和電量足的特點超越了這兩種電池。如果研究成功,它將能給更小更便攜的設備供電。

      但還有個物理規(guī)律擋在前面。鋰電池工作的電化學反應使它容易爆炸。當過充時,電池可能自燃。即便你小心避免了這些問題,電池也會在反復充放電過程中逐漸衰減。實驗室爆炸和電池衰減這些問題困擾著 whittingham 的工作。

      goodenough 認為他能設計出一種更有效、沒有致命缺陷的電池。美孚的電池采用硫化鈦作為存儲鋰離子的負極材料。而 goodenough 在麻省理工時候十分熟悉金屬氧化物材料。據(jù)他判斷,氧化物電極允許更高電壓的充放電。根據(jù)物理學定律,可以儲存更多能量而且不易爆炸。這值得一試。

      鈷酸鋰·尖晶石·磷酸鐵

      但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電極之間儲存的可移動的鋰離子越多,電極釋放的能量越多。goodenough 考慮到,如果鋰在陰極材料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當鋰離子轉移到陽極時,陰極由于失去大量離子中空很可能塌陷。有沒有一種金屬氧化物能夠承受這種影響呢?如果有的話,會是哪一種?這種材料和鋰的比例該是多少?

      goodenough 指導兩個博士后助手有條不紊研究一系列金屬氧化物結構。他讓助手們確定在鋰游離需要的電壓(他的期望值遠高于 whittingham 電池的2.2v)以及游離鋰離子的比例。

      結果顯示電極可以承受4伏的電壓,有一半的鋰游離出來。這足夠用于可重復使用的電池。在他們測試的氧化物中,助手們發(fā)現(xiàn)鈷氧化物是最好最穩(wěn)定的材料。

      goodenough(前排左二)與同事合影,攝于1982年牛津大學。

      1980年,goodenough 到了牛津四年后,鋰電池鈷氧化物陰極材料成為巨大突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給大型復雜設備供電的鋰離子電池,質(zhì)量遠超市場上其它電池。這種電池存儲的能量是市場上室溫可充電電池的二到三倍。它不僅體積更小而且性能相同甚至更好。

      1991年,索尼結合 goodenough 的陰極和碳陽極技術生產(chǎn)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yè)化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一夜之間轟動全球。索尼還將鋰離子電池應用于相機。更加輕便美觀的索尼相機很快風靡各地。

      索尼的競爭對手也迅速推出了類似的電池和手持相機,并把鋰離子電池應用到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上,形成了每年數(shù)十億美元的產(chǎn)業(yè)。索尼的突破引發(fā)了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潮,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開始尋找體積更小、儲能更多的鋰離子電池結構。

      在這之前,沒有人預料到這項研究有如此巨大商業(yè)市場。

      在常用的鈷陰極材料中,原子呈層狀堆積,儲存其中的鋰離子只能在原子層之間運動。goodenough 認為尖晶石的原子排列方式允許離子在三維空間中運動,這樣離子就有更多出入電極板的途徑,提高了充放電速度。1982年,goodenough 牛津大學的博士后助手 mike thackeray 發(fā)明了更先進的錳尖晶石電極。相比一年前 goodenough 的鈷氧化物電極,這種電極更安全便宜。

      padhi 和日本 ntt 公司在 goodenough 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 okada 一起尋找更好的尖晶石材料。他們嘗試了不同材料,如鈷、錳和釩,都沒有成功。最后他們的名單里只剩下一種磷鐵化合物,goodenough 認為他們最后只能選擇尖晶石,把這個想法告訴 padhi 后他就去度假了。

      goodenough 回來后從 padhi 處得知,正如他的預測,padhi 的確沒有獲得尖晶石結構。但是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自然形成的新型橄欖石結構,并成功從橄欖石結構中提取放回鋰離子。經(jīng)過檢查,goodenough 發(fā)現(xiàn)結果令人驚嘆。這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鈷氧化合物,接著是尖晶石,現(xiàn)在是磷酸鐵,goodenough 的實驗室誕生了三種主要的可商業(yè)化的鋰離子電池陰極材料。

      雖然 padhi 的研究成果被日本 ntt 公司的研究人員 shigeto okada 竊取率先在日本申請專利。goodenough 實驗室被迫卷入與日本ntt公司、mit yet-ming chiang 教授的a123公司的專利之爭。但業(yè)內(nèi)普遍認為所有的技術都源于 goodenough 的實驗室。

      壯心不已

      一位年過九旬的偉大發(fā)明家會得到很多榮譽,goodenough 也是這樣。他幾乎每年都會被提名諾貝爾獎,通常和他一起提名的還有日本化學家 akira yoshino。akira yoshino 將美國人發(fā)明的陰極和石墨陽極結合,制造了第一個使索尼公司一炮而紅的鋰電池。,goodenough 獲得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授予的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他獲得了費米獎。事實上,也有獎項以 goodenough 命名。20起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每年在材料化學領域頒發(fā)“john b. goodenough獎”。

      但 goodenough 似乎想以一個偉大的新發(fā)明為科學生涯畫上句號。他正在研制一種真正能讓電動汽車和內(nèi)燃機汽車匹敵的超級電池,并希望這種電池可以經(jīng)濟地存儲風能和太陽能。

      他選擇的研究方向涉及電池科學領域里最難的問題之一:如何用純鋰或者鈉制作電池陽極?如果這種電池研制成功,將比現(xiàn)有的鋰電池多存儲60%的能量。這將立刻使電動車具有和燃油汽車抗衡的實力。多年來,許多科學家都進行了失敗的嘗試。例如70年代 exxon 公司的 stan whittingham 實驗室多次因為鋰電池研究起火。

      盡管 goodenough 并未闡明新想法,但是他認為自己已經(jīng)有了一些頭緒。而且基于他之前的成果,電池領域的學者們并不太懷疑這點。現(xiàn)在就職于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曾在 goodenough 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了錳尖晶石的南非人 thackeray說:“他仍然很敏銳,他的思想仍在突破”, “這個領域的突破一定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現(xiàn)。goodenough 就是那種打破常規(guī)的人?!?/p>

      這項研究的賭注很高,goodenough 駁斥很多與他競爭的研究方法。例如,在他看來,特斯拉的 elon musk 只滿足于“把電動汽車賣給好萊塢那些有錢人”,把適用于中產(chǎn)階級的汽車電池研究交給其他科學家。這種控訴不完全正確。雖然musk 把車以每輛8萬到1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精英階層,但他正在逐步改進電池,承諾到20將生產(chǎn)一款3.5萬美元的汽車滿足更大的市場。

      goodenough 同樣看不上那些每年僅僅提高7%~8%電池效率的研究。他說“我們需要一些明顯的進步,而不是每次提高一點點?!?/p>

      包括他自己,沒有人可以肯定 goodenough 這次會成功,只是他還沒有放棄。超級電池的研制確實很難。goodenough 說每個人都應該不斷的去嘗試突破。他指出,在毀滅性的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問題來臨之前,我們還有30年的時間研發(fā)新電池并使之商業(yè)化。他認為時間足夠。他說:“許多人都在研究鋰電池,這些人都很聰明。我不敢說自己是唯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人?!?/p>

      然而他很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那些了解他的人一直關注 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的原因。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七

      約翰·巴尼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美國固體物理學家,因為發(fā)明可充電鋰離子電池而聞名于世。1979年古迪納夫發(fā)現(xiàn),將鈷酸鋰(licoo2)作為電池的陰極,將除鋰之外的金屬材料作為陽極,能夠?qū)崿F(xiàn)高密度的能量儲存。這一發(fā)現(xiàn)為鋰離子電池的發(fā)展鋪平了道路,促成了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1983年,古迪納夫、ray等人發(fā)現(xiàn)錳尖晶石是優(yōu)良的電池陽極材料。錳尖晶石具有低價、穩(wěn)定和優(yōu)良的導電、導鋰性能。其分解溫度高,且氧化性遠低于鈷酸鋰,即使出現(xiàn)短路、過充電,也能夠避免了燃燒、爆炸的危險。1989年,古迪納夫、ram發(fā)現(xiàn)采用聚電解質(zhì)(例如,硫酸鹽)的陽極將產(chǎn)生更高的電壓,原因是聚電解質(zhì)的電磁感應效應。此外,他還與日本學者金森順次郎共同提出“古迪納夫-金森法則”(goodenough-kanamori rules)。

      古迪納夫1922年7月出生于德國,現(xiàn)年97歲。他于1943年獲得耶魯大學數(shù)學學士學位,隨后于1951年和1952年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他的職業(yè)生涯始于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在那里他為數(shù)字計算機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開發(fā)奠定了基礎。離開麻省理工學院后,他于1976年至1986年加入牛津大學擔任教授和無機化學實驗室負責人。正是在這段時間里,古迪納夫發(fā)明了鋰電池。離開牛津大學后,他加入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現(xiàn)任該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斯坦利·威廷漢(stanley whittingham),英國化學家,現(xiàn)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瘜W系杰出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瘜W教授、材料研究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主任、紐約電池和儲能聯(lián)合會(nybest)董事會副主席。20,威廷漢因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開創(chuàng)性研究獲得科睿維安化學領域引文桂冠獎。年因?qū)⒉鍖踊瘜W應用在儲能材料上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威廷漢1941年出生于英國,1968年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于尋找能夠推進儲能的新材料,以顯著提高電化學裝置的儲存能力。近年來,他的研究集中在新型無機氧化物材料的制備及其化學和物理性質(zhì)。最近,他的課題組發(fā)現(xiàn)了單相反應在電池電極放電中的關鍵作用。

      吉野彰(yoshino akira),日本化學家,現(xiàn)代鋰離子電池(lib)的發(fā)明者,曾獲得工程學界最高榮譽全球能源獎與查爾斯·斯塔克·德雷珀獎。1983年,吉野運用鈷酸鋰(licoo2;鋰和氧化鈷的化合物,由約翰·b·古迪納夫、水島公一等人發(fā)現(xiàn))開發(fā)陰極,運用聚乙炔開發(fā)陽極,在1983年制出世界第一個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原型。1985年克服諸多技術問題,徹底消除金屬鋰,確立了可充電含鋰堿性鋰離子電池(lib)的基本概念,并取得日本注冊專利。吉野彰的鋰電池突破以往鎳氫電池的技術限制,開啟了行動電子設備的革命。由于極高的安全性、穩(wěn)定的能量輸出以及合理的價格,鋰離子電池最終于1991年由sony首次商業(yè)化。20,美國國家工程院公認約翰·b·古迪納夫、西義郎、rachid yazami和吉野彰為現(xiàn)代鋰離子電池所做的先驅(qū)性和領先性的基礎工作。

      吉野彰1948年1月出生于日本大阪。1970年從京都大學工學部石油化學科畢業(yè),1972年獲京都大學工學碩士學位,年獲大阪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72年吉野進入旭化成工業(yè)株式會社(現(xiàn)·旭化成株式會社),1994年擔任at&t技術開發(fā)部長,19擔任旭化成(株)離子二次電池事業(yè)推進室室長,20升任旭化成fellow。2005年至今擔任旭化成(株)吉野研究室室長。

      第一代鋰電池

      goodenough 在牛津大學工作時,英國化學家 stan whittingham 在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他和斯坦福大學的同事共同發(fā)現(xiàn)了在硫化鈦層片之間存儲鋰離子的層狀電極材料。鋰離子可以在電極間來回穿梭,具備充電能力,并且可以在室溫下工作。wittingham 用化學術語 intercalation(夾層)命名這種存儲方式。

      這個消息吸引了廣泛關注。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邀請 whittingham,依據(jù)他在斯坦福的工作,秘密研制新型電池。1976年,??松梨谏暾埩虽囯姵匕l(fā)明專利。

      在此之前的60年里,消費類電子產(chǎn)品的標準電池是一次性碳鋅電池。(和它相比,鉛酸電池龐大沉重,只能用于汽車。)同時使用的還有鎳鎘電池。whittingham 的成果以輕便和電量足的特點超越了這兩種電池。如果研究成功,它將能給更小更便攜的設備供電。

      但還有個物理規(guī)律擋在前面。鋰電池工作的電化學反應使它容易爆炸。當過充時,電池可能自燃。即便你小心避免了這些問題,電池也會在反復充放電過程中逐漸衰減。實驗室爆炸和電池衰減這些問題困擾著 whittingham 的工作。

      goodenough 認為他能設計出一種更有效、沒有致命缺陷的電池。美孚的電池采用硫化鈦作為存儲鋰離子的負極材料。而 goodenough 在麻省理工時候十分熟悉金屬氧化物材料。據(jù)他判斷,氧化物電極允許更高電壓的充放電。根據(jù)物理學定律,可以儲存更多能量而且不易爆炸。這值得一試。

      鈷酸鋰·尖晶石·磷酸鐵

      但還有一個潛在的問題。電極之間儲存的可移動的鋰離子越多,電極釋放的能量越多。goodenough 考慮到,如果鋰在陰極材料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當鋰離子轉移到陽極時,陰極由于失去大量離子中空很可能塌陷。有沒有一種金屬氧化物能夠承受這種影響呢?如果有的話,會是哪一種?這種材料和鋰的比例該是多少?

      goodenough 指導兩個博士后助手有條不紊研究一系列金屬氧化物結構。他讓助手們確定在鋰游離需要的電壓(他的期望值遠高于 whittingham 電池的2.2v)以及游離鋰離子的比例。

      結果顯示電極可以承受4伏的電壓,有一半的鋰游離出來。這足夠用于可重復使用的電池。在他們測試的氧化物中,助手們發(fā)現(xiàn)鈷氧化物是最好最穩(wěn)定的材料。

      goodenough(前排左二)與同事合影,攝于1982年牛津大學。

      1980年,goodenough 到了牛津四年后,鋰電池鈷氧化物陰極材料成為巨大突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給大型復雜設備供電的鋰離子電池,質(zhì)量遠超市場上其它電池。這種電池存儲的能量是市場上室溫可充電電池的二到三倍。它不僅體積更小而且性能相同甚至更好。

      1991年,索尼結合 goodenough 的陰極和碳陽極技術生產(chǎn)了世界上第一個商業(yè)化可充電鋰離子電池,一夜之間轟動全球。索尼還將鋰離子電池應用于相機。更加輕便美觀的索尼相機很快風靡各地。

      索尼的競爭對手也迅速推出了類似的電池和手持相機,并把鋰離子電池應用到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上,形成了每年數(shù)十億美元的產(chǎn)業(yè)。索尼的突破引發(fā)了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潮,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開始尋找體積更小、儲能更多的鋰離子電池結構。

      在這之前,沒有人預料到這項研究有如此巨大商業(yè)市場。

      在常用的鈷陰極材料中,原子呈層狀堆積,儲存其中的鋰離子只能在原子層之間運動。goodenough 認為尖晶石的原子排列方式允許離子在三維空間中運動,這樣離子就有更多出入電極板的途徑,提高了充放電速度。1982年,goodenough 牛津大學的博士后助手 mike thackeray 發(fā)明了更先進的錳尖晶石電極。相比一年前 goodenough 的鈷氧化物電極,這種電極更安全便宜。

      padhi 和日本 ntt 公司在 goodenough 實驗室工作的研究人員 okada 一起尋找更好的尖晶石材料。他們嘗試了不同材料,如鈷、錳和釩,都沒有成功。最后他們的名單里只剩下一種磷鐵化合物,goodenough 認為他們最后只能選擇尖晶石,把這個想法告訴 padhi 后他就去度假了。

      goodenough 回來后從 padhi 處得知,正如他的預測,padhi 的確沒有獲得尖晶石結構。但是他發(fā)現(xiàn)了一種自然形成的新型橄欖石結構,并成功從橄欖石結構中提取放回鋰離子。經(jīng)過檢查,goodenough 發(fā)現(xiàn)結果令人驚嘆。這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鈷氧化合物,接著是尖晶石,現(xiàn)在是磷酸鐵,goodenough 的實驗室誕生了三種主要的可商業(yè)化的鋰離子電池陰極材料。

      雖然 padhi 的研究成果被日本 ntt 公司的研究人員 shigeto okada 竊取率先在日本申請專利。goodenough 實驗室被迫卷入與日本ntt公司、mit yet-ming chiang 教授的a123公司的專利之爭。但業(yè)內(nèi)普遍認為所有的技術都源于 goodenough 的實驗室。

      諾貝爾化學獎近5年獲獎者

      2018年,美國科學家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和英國科學家格雷戈里·溫特爾獲獎,以表彰他們在酶進化控制研究等領域的貢獻。

      ,瑞士洛桑大學的雅克·迪波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約阿基姆·弗蘭克和英國劍橋大學的理查德·亨德森獲獎,理由是“研發(fā)冷凍電子顯微鏡,用于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率結構”。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讓 - 皮埃爾·索維奇,美國西北大學的j·弗雷澤·斯托達特爵士和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伯納德·l·費林加獲獎,以表彰他們在分子機器設計與合成領域的貢獻。

      年,瑞典科學家托馬斯·林達爾、美國科學家保羅·莫德里克和擁有美國、土耳其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齊茲·桑賈爾獲獎,理由是“dna修復的機制研究”。

      年,美國科學家埃里克·白茲格、德國科學家斯特凡·w·赫爾、美國科學家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獲獎,理由是“研制出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

      數(shù)說諾貝爾化學獎(19~2018年)

      ▲ 110次

      1901年~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共頒發(fā)110次。其間有8年未頒發(fā),分別是:19、19、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63次,23次,24次有63次只頒給一位獲獎者有23次頒給兩位獲獎者有24次頒給三位獲獎者

      ▲ 180人1901年~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共授予181位獲獎者。其中,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曾兩次獲獎,因此共有180人獲得化學獎。

      ▲ 35歲截至2018年,最年輕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弗雷德里克·約里奧(frédéric joliot)。1935年,35歲的他和妻子艾琳·約里奧-居里(irène joliot-curie)一起被授予化學獎。

      ▲ 85歲截至2018年,年齡最大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約翰·芬恩(john b. fenn)。,85歲的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5位在180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有5位是女性。其中有兩位——瑪麗·居里(marie curie)和正多羅西·克勞福特·霍奇金(dorothy crowfoot hodgkin),單獨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瑪麗·居里

      1935年——艾琳·約利奧特-居里(irène joliot-curie)(瑪麗·居里的女兒,弗雷德里克·約利奧特的妻子)

      1964年——正多羅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阿達·尤納斯(ada yonath)

      2018年——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h. arnold)

      ▲ 3人

      在180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有3人多次獲獎。他們分別是:

      瑪麗·居里

      1903年 物理學獎

      1911年 化學獎

      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

      1954年 化學獎

      1962年 和平獎

      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 化學獎

      1980年 化學獎

      其中,萊納斯·鮑林是唯一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 家族

      居里夫婦一家是最成功的“諾貝爾獎家族”。1903年,瑪麗·居里和丈夫皮埃爾·居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瑪麗·居里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35年,兩人的大女兒艾琳·約利奧特·居里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約利奧特一起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小女兒伊芙·居里(eve curie)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工作,并且嫁給了亨利·拉博伊斯(henry r. labouisse)。1965年,亨利·拉博伊斯代表unicef接受了諾貝爾和平獎。

      更多家族獲獎者還包括:hans von euler-chelpin(父親),192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ulf von euler(兒子),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arthur kornberg(父親),195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roger d. kornberg(兒子),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八

      三位科學家獲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5日宣布,將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卡羅琳·貝爾托齊、卡爾·巴里·沙普利斯和丹麥科學家莫滕·梅爾達爾,以表彰他們在發(fā)展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貢獻。

      諾貝爾化學獎歷任得主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19

      威廉·康拉德·倫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蘇利·普呂多姆

      讓·亨利·杜南;

      弗雷德里克·帕西

      19

      亨得里克·安頓·洛倫茲;

      彼得·塞曼

      赫爾曼·費歇爾

      羅納德·羅斯

      特奧多爾·蒙森

      埃利·迪科門;

      夏爾萊·阿爾貝特·戈巴特

      19

      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

      皮埃爾·居里;

      瑪麗·居里

      斯凡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比昂斯滕·比昂松

      威廉·蘭德爾·克里默

      19

      約翰·斯特拉特

      威廉·拉姆齊

      伊萬·巴甫洛夫

      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爾;

      何塞·埃切加賴

      國際法研究院

      19

      菲利普·萊納德

      阿道夫·馮·拜爾

      羅伯特·科赫

      亨利克·顯克微支

      貝爾塔·馮·蘇特納

      19

      約瑟夫·湯姆孫

      亨利·莫瓦桑

      卡米洛·高爾基;

      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喬祖?!た柖琵R

      西奧多·羅斯福

      19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

      愛德華·比希納

      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約瑟夫·魯?shù)聛喌隆ぜ妨?/p>

      埃內(nèi)斯托·泰奧多羅·莫內(nèi)塔;

      路易·雷諾

      19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

      歐內(nèi)斯特·盧瑟福

      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

      保羅·埃爾利希

      魯?shù)罓柗颉W肯

      克拉斯·蓬圖斯·阿諾爾德松;

      弗雷德里克·貝耶

      19

      古列爾莫·馬可尼;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塞爾瑪·拉格洛夫

      奧古斯特·貝爾納特;

      保羅·德康斯坦

      19

      約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

      奧托·瓦拉赫

      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保爾·約翰·路德維?!ゑT·海塞

      國際和平局

      19

      威廉·維恩

      瑪麗·居里

      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莫里斯·梅特林克

      托比亞斯·阿賽爾;

      阿爾弗雷德·赫爾曼·弗里德

      19

      尼爾斯·古斯塔夫·達倫

      維克多·格林尼亞;

      保羅·薩巴捷

      亞歷克西·卡雷爾

      蓋哈特·霍普特曼

      伊萊休·魯特

      19

      ??恕た┝帧ぐ簝?nèi)斯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

      夏爾·羅貝爾·里歇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亨利·拉方丹

      19

      馬克斯·馮·勞厄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羅伯特·巴拉尼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

      威廉·亨利·布拉格;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里夏德·維爾施泰特

      沒有頒獎

      羅曼·羅蘭

      沒有頒獎

      19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維爾納·馮·海登斯坦

      沒有頒獎

      19

      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卡爾·阿道夫·蓋勒魯普;

      亨利克·蓬托皮丹

      國際紅十字會

      19

      馬克斯·普朗克

      弗里茨·哈伯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19年

      約翰尼斯·斯塔克

      沒有頒獎

      朱爾·博爾代

      卡爾·斯皮特勒

      伍德羅·威爾遜

      19

      夏爾·愛德華·紀堯姆

      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

      奧古斯特·克羅

      克努特·漢姆生

      萊昂·布儒瓦

      19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弗雷德里克·索迪

      沒有頒獎

      阿納托爾·法郎士

      卡爾·亞爾馬·布蘭廷;

      克里斯蒂安·勞斯·朗格

      1922年

      尼爾斯·玻爾

      弗朗西斯·阿斯頓

      阿奇博爾德·希爾;

      奧托·邁爾霍夫

      哈辛特·貝納文特·伊·馬丁內(nèi)斯

      弗里喬夫·南森

      1923年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弗里茨·普雷格爾

      弗雷德里克·班廷;

      約翰·麥克勞德

      威廉·勃特勒·葉芝

      沒有頒獎

      1924年

      曼內(nèi)·西格巴恩

      沒有頒獎

      威廉·埃因托芬

      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

      沒有頒獎

      1925年

      詹姆斯·弗蘭克;

      古斯塔夫·路德維希·赫茲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沒有頒獎

      蕭伯納

      奧斯丁·張伯倫;

      查爾斯·蓋茨·道斯

      1926年

      讓·佩蘭

      特奧多爾·斯韋德貝里

      約翰尼斯·菲比格

      格拉齊亞·黛萊達

      阿里斯蒂德·白里安;

      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1927年

      阿瑟·康普頓;

      查爾斯·威耳遜

      海因里希·奧托·威蘭

      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亨利·柏格森

      費迪南·愛德華·比松;

      路德維?!た宋旱?/p>

      1928年

      歐文·理查森

      阿道夫·溫道斯

      夏爾·尼科勒

      西格麗德·溫塞特

      沒有頒獎

      1929年

      路易·德布羅意

      阿瑟·哈登;

      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

      克里斯蒂安·艾克曼;

      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

      托馬斯·曼

      弗蘭克·b·凱洛格

      1930年

      錢德拉塞卡拉·文卡塔·拉曼

      漢斯·費歇爾

      卡爾·蘭德施泰納

      辛克萊·劉易斯

      納坦·瑟德布盧姆

      1931年

      沒有頒獎

      卡爾·博施;

      弗里德里?!へ惣獮跛?/p>

      奧托·海因里?!ね郀柋?/p>

      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

      簡·亞當斯;

      尼古拉斯·默里·巴特勒

      1932年

      維爾納·海森堡

      歐文·朗繆爾

      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

      埃德加·阿德里安

      約翰·高爾斯華綏

      沒有頒獎

      1933年

      埃爾溫·薛定諤;

      保羅·狄拉克

      沒有頒獎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伊凡·亞歷克塞維奇·蒲寧

      諾曼·安吉爾

      1934年

      沒有頒獎

      哈羅德·尤里

      喬治·惠普爾;

      喬治·邁諾特;

      威廉·莫菲

      路伊吉·皮蘭德婁

      阿瑟·亨德森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讓·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

      伊倫·約里奧-居里

      漢斯·斯佩曼

      沒有頒獎

      卡爾·馮·奧西茨基

      1936年

      維克托·弗朗西斯·赫斯;

      卡爾·戴維·安德森

      彼得·德拜

      亨利·哈利特·戴爾;

      奧托·勒維

      尤金·奧尼爾

      卡洛斯·薩維德拉·拉馬斯

      1937年

      克林頓·約瑟夫·戴維孫;

      喬治·佩吉特·湯姆森

      沃爾特·霍沃思;

      保羅·卡勒

      圣捷爾吉·阿爾伯特

      羅杰·馬丁·杜·加爾

      羅伯特·塞西爾

      1938年

      恩里科·費米

      里夏德·庫恩

      柯奈爾·海門斯

      賽珍珠

      南森國際難民辦公室

      1939年

      歐內(nèi)斯特·勞倫斯

      阿道夫·布特南特;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

      格哈德·多馬克

      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

      沒有頒獎

      1940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1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2年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3年

      奧托·斯特恩

      喬治·德海韋西

      亨利克·達姆;

      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

      沒有頒獎

      沒有頒獎

      1944年

      伊西多·艾薩克·拉比

      奧托·哈恩

      約瑟夫·厄爾蘭格;

      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約翰內(nèi)斯·威廉·延森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45年

      沃爾夫?qū)づ堇?/p>

      阿爾圖里·伊爾馬里·維爾塔寧

      亞歷山大·弗萊明;

      恩斯特·伯利斯·柴恩;

      霍華德·弗洛里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

      科德爾·赫爾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詹姆斯·薩姆納;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溫德爾·斯坦利

      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赫爾曼·黑塞

      愛米莉·巴爾奇;

      約翰·穆德

      1947年

      愛德華·維克托·阿普爾頓

      羅伯特·魯賓遜

      卡爾·斐迪南·科里;

      格蒂·科里;

      貝爾納多·奧賽

      安德烈·紀德

      英國教友會;

      美國教友會

      1948年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

      阿爾內(nèi)·蒂塞利烏斯

      保羅·赫爾曼·穆勒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沒有頒獎

      1949年

      湯川秀樹

      威廉·吉奧克

      瓦爾特·魯?shù)婪颉ず账梗?/p>

      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

      威廉·??思{

      約翰·博伊德·奧爾

      1950年

      塞西爾·弗蘭克·鮑威爾

      奧托·迪爾斯;

      庫爾特·阿爾德

      菲利普·肖瓦特·亨奇;

      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

      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伯特蘭·羅素

      拉爾夫·約翰遜·本奇

      1951年

      約翰·考克饒夫;

      歐內(nèi)斯特·沃吞

      埃德溫·麥克米倫;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馬克斯·泰累爾

      佩爾·拉格奎斯特

      列翁·茹奧

      1952年

      費利克斯·布洛赫;

      愛德華·米爾斯·珀塞爾

      阿徹·約翰·波特·馬??;

      理查德·勞倫斯·米林頓·辛格

      賽爾曼·a·瓦克斯曼

      弗朗索瓦·莫里亞克

      艾伯特·史懷哲

      1953年

      弗里茨·塞爾尼克

      赫爾曼·施陶丁格

      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

      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

      溫斯頓·丘吉爾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54年

      馬克斯·玻恩;

      瓦爾特·博特

      萊納斯·卡爾·鮑林

      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

      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

      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

      聯(lián)合國難民署

      1955年

      威利斯·尤金·蘭姆;

      波利卡普·庫施

      文森特·迪維尼奧

      胡戈·特奧雷爾

      哈爾多爾·拉克斯內(nèi)斯

      沒有頒獎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約翰·巴丁;

      沃爾特·布喇頓

      西里爾·欣謝爾伍德;

      尼古拉·謝苗諾夫

      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

      沃納·福斯曼;

      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

      胡安·拉蒙·希梅內(nèi)斯

      沒有頒獎

      1957年

      楊振寧;

      李政道

      亞歷山大·r·托德

      達尼埃爾·博韋

      阿爾貝·加繆

      萊斯特·伯勒斯·皮爾森

      1958年

      帕維爾·切連科夫;

      伊利亞·弗蘭克;

      伊戈爾·塔姆

      弗雷德里克·桑格

      喬治·韋爾斯·比德爾;

      愛德華·勞里·塔特姆;

      喬舒亞·萊德伯格

      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

      喬治·皮爾

      1959年

      埃米利奧·吉諾·塞格雷;

      歐文·張伯倫

      雅羅斯拉夫·海羅夫斯基

      阿瑟·科恩伯格;

      塞韋羅·奧喬亞

      薩瓦多爾·夸西莫多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

      1960年

      唐納德·格拉澤

      威拉得·利比

      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nèi)特;

      彼得·梅達沃

      圣瓊·佩斯

      艾伯特·約翰·盧圖利

      1961年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魯?shù)婪颉つ滤贡?/p>

      梅爾文·卡爾文

      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伊沃·安德里奇

      達格·哈馬舍爾德

      1962年

      列夫·朗道

      馬克斯·佩魯茨;

      約翰·肯德魯

      佛朗西斯·克里克;

      詹姆斯·杜威·沃森;

      莫里斯·威爾金斯

      約翰·史坦貝克

      萊納斯·卡爾·鮑林

      1963年

      尤金·維格納;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約翰內(nèi)斯·延森

      卡爾·齊格勒;

      居里奧·納塔

      約翰·卡魯·??藸査?;

      艾倫·勞埃德·霍奇金;

      安德魯·赫胥黎

      喬治·塞菲里斯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lián)合會

      1964年

      查爾斯·哈德·湯斯;

      尼古拉·巴索夫;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

      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

      康拉德·布洛赫;

      費奧多爾·呂嫩

      讓-保羅·薩特

      馬丁·路德·金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朱利安·施溫格;

      理查德·費曼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方斯華·賈克柏;

      安德列·利沃夫;

      賈克·莫諾

      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

      1966年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

      羅伯特·馬利肯

      裴頓·勞斯;

      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

      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nóng);

      內(nèi)莉·薩克斯

      沒有頒獎

      1967年

      漢斯·貝特

      曼弗雷德·艾根;

      羅納德·喬治·雷伊福特·諾里什;

      喬治·波特

      拉格納·格拉尼特;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喬治·沃爾德

      米格爾·阿斯圖里亞斯

      沒有頒獎

      1968年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拉斯·昂薩格

      羅伯特·w·霍利;

      哈爾·葛賓·科拉納;

      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川端康成

      勒內(nèi)·卡森

      1969年起,諾貝爾獎頒發(fā)六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化學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諾貝爾文學獎、諾貝爾和平獎、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

      年份

      物理學獎

      化學獎

      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文學獎

      和平獎

      經(jīng)濟學獎

      1969年

      默里·蓋爾曼

      德里克·巴頓;

      奧德·哈塞爾

      馬克斯·德爾布呂克;

      阿弗雷德·赫希;

      薩爾瓦多·盧瑞亞

      塞繆爾·貝克特

      國際勞工組織

      朗納·弗里施;

      簡·丁伯根

      1970年

      漢尼斯·阿爾文;

      路易·奈爾

      盧伊斯·弗德里科·萊洛伊爾

      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

      烏爾夫·馮·奧伊勒;

      伯納德·卡茨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諾曼·布勞格

      保羅·薩繆爾森

      1971年

      丹尼斯·加博爾

      格哈德·赫茨伯格

      埃魯·威爾布爾·蘇德蘭

      巴勃羅·聶魯達

      維利·勃蘭特

      西蒙·庫茲涅茨

      1972年

      約翰·巴??;

      利昂·庫珀;

      約翰·羅伯特·施里弗

      克里斯琴·伯默爾·安芬森;

      斯坦?!つ枺?/p>

      威廉·霍華德·斯坦

      杰拉爾德·埃德爾曼;

      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海因里?!げ疇?/p>

      沒有頒獎

      約翰·??怂?;

      肯尼斯·約瑟夫·阿羅

      1973年

      江崎玲于奈;伊瓦爾·賈埃弗;

      布賴恩·約瑟夫森

      恩斯特·奧托·菲舍爾;

      杰弗里·威爾金森

      卡爾·馮·弗利;

      康拉德·洛倫茲;

      尼可拉斯·庭伯根

      帕特里克·懷特

      亨利·基辛格;

      黎德壽

      華西里·列昂惕夫

      1974年

      馬丁·賴爾;

      安東尼·休伊什

      保羅·弗洛里

      阿爾伯特·克勞德;

      克里斯汀·德·迪夫;

      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埃溫特·約翰遜;

      哈里·馬丁松

      肖恩·麥克布賴德;

      佐藤榮作

      弗里德里?!す?;

      貢納爾·默達爾

      1975年

      奧格·尼爾斯·玻爾;

      本·羅伊·莫特森;

      利奧·詹姆斯·雷恩沃特

      約翰·康福思;

      弗拉迪米爾·普雷洛格

      戴維·巴爾的摩;

      羅納托·杜爾貝科;

      霍華德·馬丁·特明

      埃烏杰尼奧·蒙塔萊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

      列奧尼德·康托羅維奇;

      佳林·庫普曼斯

      1976年

      伯頓·里克特;

      丁肇中

      威廉·利普斯科姆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索爾·貝婁

      貝蒂·威廉斯;

      梅里德·科里根

      米爾頓·佛利民

      1977年

      菲利普·沃倫·安德森;

      內(nèi)維爾·弗朗西斯·莫特;

      約翰·凡扶累克

      伊利亞·普里高津

      羅歇·吉耶曼;

      安德魯·沙利;

      羅莎琳·薩斯曼·耶洛

      阿萊克桑德雷·梅洛

      國際特赦組織

      戈特哈德·貝蒂·俄林;

      詹姆斯·愛德華·米德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阿諾·彭齊亞斯;

      羅伯特·威爾遜

      彼得·米切爾

      沃納·亞伯;

      丹尼爾·那森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

      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

      梅納赫姆·貝京

      赫伯特·西蒙

      1979年

      謝爾登·格拉肖;

      阿卜杜勒·薩拉姆;

      史蒂文·溫伯格

      赫伯特·布朗;

      格奧爾格·維蒂希

      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

      高弗雷·豪斯費爾德

      奧德修斯·埃里蒂斯

      德蕾莎修女

      威廉·阿瑟·劉易斯;

      西奧多·舒爾茨

      1980年

      詹姆斯·沃森·克羅寧;

      瓦爾·洛格斯登·菲奇

      保羅·伯格;

      沃特·吉爾伯特;

      弗雷德里克·桑格

      巴茹·貝納塞拉夫;

      讓·多塞;

      喬治·斯內(nèi)爾

      切斯瓦夫·米沃什

      阿道弗·佩雷斯·埃斯基維爾

      勞倫斯·羅·克萊因

      1981年

      凱·西格巴恩;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阿瑟·倫納德·肖洛

      福井謙一;

      羅德·霍夫曼

      羅杰·斯佩里;

      大衛(wèi)·休伯爾;

      托斯坦·維厄瑟爾

      埃利亞斯·卡內(nèi)蒂

      聯(lián)合國難民署

      詹姆士·托賓

      1982年

      肯尼斯·威爾遜

      阿龍·克盧格

      蘇恩·伯格斯特龍;

      本格特·薩米爾松;

      約翰·范恩

      加西亞·馬爾克斯

      阿爾瓦·米達爾;

      阿方索·加西亞·羅夫萊斯

      喬治·斯蒂格勒

      1983年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威廉·福勒

      亨利·陶布

      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威廉·戈爾丁

      萊赫·瓦文薩

      羅拉爾·德布魯

      1984年

      卡洛·魯比亞;

      西蒙·范德梅爾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尼爾斯·杰尼;

      喬治斯·克勒;

      色薩·米爾斯坦

      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

      德斯蒙德·圖圖

      理查德·約翰·斯通

      1985年

      克勞斯·馮·克利青

      赫伯特·豪普特曼;

      杰爾姆·卡爾

      麥可·布朗;

      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克勞德·西蒙

      國際防止核戰(zhàn)爭醫(yī)生組織

      弗蘭科·莫迪利安尼

      1986年

      恩斯特·魯斯卡;

      格爾德·賓寧;

      海因里?!ち_雷爾

      達德利·赫施巴赫;

      李遠哲;

      約翰·查爾斯·波拉尼

      斯坦利·科恩;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沃萊·索因卡

      埃利·維瑟爾

      詹姆斯·布坎南

      1987年

      約翰內(nèi)斯·格奧爾格·貝德諾爾茨;

      卡爾·亞歷山大·米勒

      唐納德·克拉姆;

      讓-馬里·萊恩;

      查爾斯·佩德森

      利根川進

      約瑟夫·布羅茨基

      奧斯卡·阿里亞斯·桑切斯

      羅伯特·索洛

      1988年

      利昂·萊德曼;

      梅爾文·施瓦茨;

      杰克·施泰因貝格爾

      約翰·戴森霍費爾;

      羅伯特·胡貝爾;

      哈特穆特·米歇爾

      詹姆士·w·布拉克;

      格特魯?shù)隆·埃利恩;

      喬治·希青斯

      納吉布·馬哈福茲

      聯(lián)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莫里斯·阿萊斯

      1989年

      諾曼·拉姆齊;

      漢斯·格奧爾格·德默爾特;

      沃爾夫?qū)けA_

      西德尼·奧特曼;

      托馬斯·切赫

      米高·畢曉普;

      哈羅德·瓦慕斯

      卡米洛·何塞·塞拉

      ——

      特里夫·哈維默

      1990年

      杰爾姆·弗里德曼;

      亨利·肯德爾;

      理查·泰勒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約瑟夫·默里;

      唐納爾·托馬斯

      奧克塔維奧·帕斯

      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

      默頓·米勒;

      哈里·馬科維茨;

      威廉·夏普

      1991年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

      理查德·恩斯特

      厄溫·內(nèi)爾;

      伯特·薩克曼

      內(nèi)丁·戈迪默

      昂山素季

      羅納德·科斯

      1992年

      喬治·夏帕克

      魯?shù)婪颉ゑR庫斯

      埃德蒙·費希爾;

      埃德溫·克雷布斯

      德里克·沃爾科特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

      蓋瑞·貝克

      1993年

      拉塞爾·赫爾斯;

      約瑟夫·胡頓·泰勒

      凱利·穆利斯;

      邁克爾·史密斯

      理察·羅伯茨;

      菲利普·夏普

      托妮·莫里森

      納爾遜·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羅伯特·福格爾;

      道格拉斯·諾斯

      1994年

      伯特倫·布羅克豪斯;

      克利福德·沙爾

      喬治·安德魯·歐拉

      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

      馬丁·羅德貝爾

      大江健三郎

      亞西爾·阿拉法特;

      希蒙·佩雷斯;

      伊扎克·拉賓

      約翰·納什;

      約翰·海薩尼;

      萊因哈德·澤爾騰

      1995年

      馬丁·佩爾;

      弗雷德里克·萊因斯

      保羅·克魯岑;

      馬里奧·莫利納;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愛德華·路易斯;

      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艾瑞克·威斯喬斯

      謝默斯·希尼

      約瑟夫·羅特布拉特;

      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

      小羅伯特·盧卡斯

      戴維·李;

      道格拉斯·奧謝羅夫;

      羅伯特·理查德森

      羅伯特·柯爾;

      哈羅德·克羅托;

      理查德·斯莫利

      彼得·杜赫提;

      羅夫·辛克納吉

      維斯拉瓦·辛波絲卡

      西門內(nèi)斯·貝洛;

      若澤·拉莫斯·奧爾塔

      詹姆斯·莫里斯;

      威廉·維克里

      朱棣文;

      科昂·塔努吉;

      威廉·菲利普斯

      保羅·波耶爾;

      約翰·沃克;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

      史坦利·布魯希納

      達里奧·福

      國際反地雷組織;

      喬迪·威廉姆斯

      羅伯特·c·默頓;

      邁倫·斯科爾斯

      霍斯特·路德維?!な┨啬?;

      羅伯特·勞克林;

      崔琦

      沃爾特·科恩;

      約翰·波普

      羅伯·佛契哥特;

      路易斯·路伊格納洛;

      費瑞·慕拉德

      若澤·薩拉馬戈

      約翰·休姆;

      大衛(wèi)·特林布爾

      阿馬蒂亞·森

      杰拉德·特·胡夫特;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艾哈邁德·茲韋勒

      古特·布洛伯爾

      君特·格拉斯

      無國界醫(yī)生

      羅伯特·蒙代爾

      若雷斯·阿爾費羅夫;

      赫伯特·克勒默;

      杰克·基爾比

      艾倫·黑格;

      艾倫·麥克迪爾米德;

      白川英樹

      阿爾維德·卡爾森;

      保羅·格林加德;

      埃里克·坎德爾

      高行健

      金大中

      詹姆斯·赫克曼;

      丹尼爾·麥克法登

      埃里克·康奈爾;

      卡爾·威曼;

      沃爾夫?qū)た颂乩?/p>

      威廉·諾爾斯;

      野依良治;

      巴里·夏普萊斯

      利蘭·哈特韋爾;

      蒂姆·亨特;

      保羅·納斯

      維·蘇·奈保爾

      聯(lián)合國;

      科菲·安南

      喬治·阿克洛夫;

      邁克爾·斯彭斯;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雷蒙德·戴維斯;

      小柴昌??;

      里卡爾多·賈科尼

      庫爾特·維特里希;

      約翰·貝內(nèi)特·芬恩;

      田中耕一

      悉尼·布倫納;

      h·羅伯特·霍維茨;

      約翰·e·蘇爾斯頓

      凱爾泰斯·伊姆雷

      吉米·卡特

      丹尼爾·卡內(nèi)曼;

      弗農(nóng)·史密斯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

      維塔利·金茲堡;

      安東尼·萊格特

      彼得·阿格雷;

      羅德里克·麥金農(nóng)

      保羅·勞特伯;

      彼得·曼斯菲爾德

      約翰·馬克斯維爾·庫切

      希林·伊巴迪

      克萊夫·格蘭杰;

      羅伯特·恩格爾

      戴維·格婁斯;

      休·波利策;

      弗朗克·韋爾切克

      阿龍·切哈諾沃;

      阿夫拉姆·赫什科;

      歐文·羅斯

      理查德·阿克塞爾;

      琳達·巴克

      艾爾弗雷德·耶利內(nèi)克

      旺加里·馬塔伊

      芬恩·基德蘭德;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羅伊·格勞伯;

      約翰·霍爾;

      特奧多爾·亨施

      羅伯特·格拉布;

      理查德·施羅克;

      伊夫·肖萬

      巴里·馬歇爾;

      羅賓·沃倫

      哈羅德·品特

      國際原子能機構;

      穆罕默德·巴拉迪

      托馬斯·克羅姆比·謝林;

      羅伯特·約翰·奧曼

      約翰·馬瑟;

      喬治·斯穆特

      羅杰·科恩伯格

      安德魯·法厄;

      克雷格·梅洛

      奧爾罕·帕穆克

      穆罕默德·尤納斯;

      孟加拉鄉(xiāng)村銀行

      埃德蒙·費爾普斯

      艾爾伯·費爾;

      彼得·格林貝格爾

      格哈德·埃特爾

      馬里奧·卡佩奇;

      馬丁·埃文斯;

      奧利弗·史密斯

      多麗絲·萊辛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阿爾·戈爾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

      埃里克·馬斯金;

      羅杰·梅爾森

      小林誠;

      益川敏英;

      南部陽一郎

      下村脩;

      馬丁·查爾菲;

      錢永健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

      呂克·蒙塔尼耶

      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保羅·克魯格曼

      高錕;

      威拉德·博伊爾;

      喬治·史密斯

      阿達·約納特;

      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

      托馬斯·施泰茨

      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卡羅爾·格雷德;

      杰克·紹斯塔克

      赫塔·米勒

      貝拉克·奧巴馬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

      奧利弗·威廉姆森

      安德烈·海姆;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理查德·赫克;

      根岸英一;

      鈴木章

      羅伯特·杰弗里·愛德華茲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

      ——

      彼得·戴蒙德;

      戴爾·莫滕森;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索爾·珀爾馬特;

      布萊恩·施密特;

      亞當·里斯

      達尼埃爾·謝赫特曼

      布魯斯·博伊特勒;

      朱爾·a·奧夫曼;

      拉爾夫·斯坦曼

      托馬斯·特蘭斯特羅默

      埃倫·約翰遜-瑟利夫;

      萊伊曼·古博薇;

      塔瓦庫·卡曼

      托馬斯·薩金特;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

      塞爾日·阿羅什;

      戴維·瓦恩蘭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布萊恩·克比爾卡

      約翰·格登;

      山中伸彌

      莫言

      歐洲聯(lián)盟

      阿爾文·羅思;

      勞埃德·沙普利

      弗朗索瓦·恩格勒;

      彼得·希格斯

      馬丁·卡普拉斯;

      邁克爾·萊維特;

      阿里耶·瓦舍爾

      詹姆斯·羅斯曼;

      蘭迪·謝克曼;

      托馬斯·聚德霍夫

      艾麗斯·芒羅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尤金·法馬;

      拉爾斯·彼得·漢森;

      羅伯特·席勒

      赤崎勇;

      天野浩;

      中村修二

      艾力克·貝齊格;

      斯特凡·w·赫爾;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約翰·奧基夫;

      邁-布里特·莫澤;

      愛德華·莫澤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薩蒂亞爾希;

      馬拉拉·優(yōu)素?!ぴ?/p>

      讓·梯若爾

      梶田隆章;

      阿瑟·麥克唐納

      托馬斯·林達爾;

      保羅·莫德里奇;

      阿齊茲·桑賈爾

      威廉·c·坎貝爾;

      大村智;

      屠呦呦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突尼斯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安格斯·迪頓

      戴維·索利斯;

      鄧肯·霍爾丹;

      邁克爾·科斯特利茨

      讓-彼埃爾·索瓦;

      詹姆斯·弗雷澤·司徒塔特;

      伯納德·費林加

      大隅良典

      鮑勃·迪倫

      胡安·曼努埃爾·桑托斯

      奧利弗·哈特;

      本特·霍姆斯特羅姆

      雷納·韋斯;

      巴里·巴里什;

      基普·索恩

      雅克·杜波切特;

      阿希姆·弗蘭克;

      理查德·亨德森

      杰弗里·霍爾;

      邁克爾·羅斯巴什;

      邁克爾·揚

      石黑一雄

      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理查德·塞勒

      熱拉爾·穆魯;

      阿瑟·阿什金;

      唐娜·斯特里克蘭

      弗朗西斯·阿諾德;

      喬治·史密斯;

      格雷戈里·溫特爾

      詹姆斯·艾利森;

      本庶佑

      奧爾嘉·朵卡萩

      德尼·穆奎格;

      納迪婭·穆拉德

      威廉·諾德豪斯;

      保羅·羅默

      吉姆·皮布爾斯;

      迪迪?!た迤潱?/p>

      米歇爾·麥耶

      約翰·b·古迪納夫;

      斯坦利·惠廷厄姆;

      吉野彰

      威廉·凱林;

      彼得·拉特克利夫;

      格雷格·塞門扎

      彼得·漢德克

      阿比·艾哈邁德·阿里

      阿比吉特·班納吉;

      艾絲特·杜芙若;

      邁克爾·克雷默

      羅杰·彭羅斯;

      賴因哈德·根策爾;

      安德烈婭·蓋茲

      ?,敿~埃勒·沙爾龐捷;

      珍妮弗·道德納

      哈維·阿爾特:

      邁克爾·霍頓;

      查爾斯·賴斯

      露易絲·格麗克

      世界糧食計劃署

      保羅·米爾格羅姆;

      羅伯特·威爾遜

      真鍋淑郎;

      克勞斯·哈塞爾曼;

      喬治·帕里西

      本亞明·利斯特;戴維·麥克米倫

      戴維·朱利葉斯;

      雅頓·帕塔普蒂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

      瑪麗亞·雷沙;

      德米特里·穆拉托夫

      戴維·卡德;

      喬舒亞·d·安格里斯特;

      吉多·w·因本斯

      諾貝爾獎評選程序

      1、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通常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人。

      2、每年2月1日起,各項諾貝爾獎評委會對推薦的候選人進行篩選、審定,工作情況嚴加保密。

      3、每年10月中旬,公布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4、每年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瑞典首都和挪威首都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fā)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并授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成果篇九

      人老心不老——97歲高齡的諾獎得主

      約翰·古德諾(john b. goodenough)曾在牛津大學任教多年,目前(20)已經(jīng)97歲的約翰·古德諾仍然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領域任教授。他是固態(tài)存儲器開發(fā)中過程的拳頭人物之一,沒有固態(tài)存儲器,我們將沒有個人電腦乃至手機。他發(fā)明了鋰鈷電池,來自于他團隊的一位成員發(fā)明了磷酸鐵鋰電池。沒有這些技術,我們將無法在火車,飛機上使用哪怕一個小時的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特斯拉和比亞迪旗下的電動汽車也絕不會成為現(xiàn)實。

      作為鋰電池之父,他使鋰電池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wěn)定,從而實現(xiàn)商業(yè)化,同時也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以97歲的高齡刷新了諾獎得主獲獎時的最高年齡記錄。

      古德諾老先生曾說過“我的時間都是借來的,“因此,我們必須珍惜每一天。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97歲的他本可以依仗其宏偉的科研成果安度晚年,但他仍在努力,仍在嘗試制造新電池來解決能源危機。他比我們早50年便察覺到了這一重大危機的存在,并始終致力于用可循環(huán)充放電的化學能源替代傳統(tǒng)能源。畢竟能源枯竭是人類無法承受的災難,他的研究給了全人類更多可持續(xù)生存在這個星球上的時間。

      為了了解古德諾(goodenough)構建的終極電池帝國宏圖,讓我們先從他的生平談起。

      約翰·古德諾其人其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古德諾在耶魯大學學習數(shù)學。戰(zhàn)爭的爆發(fā),意味著這位年輕的學者將在軍隊中度過一段時間,此時的他對生活茫然無措。此時,他閱讀了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科學與現(xiàn)代世界》,該書分析了科學發(fā)現(xiàn)對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

      “我只是覺得我應該做的是科學?!惫诺轮Z說。 “可是,我沒有錢,我要如何去讀研究生?盡管我還沒有一個清晰的規(guī)劃,但是我知道,如若我有機會,我會去學習物理?!?/p>

      戰(zhàn)爭結束后,為了安置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退伍軍人,美國國會在1944年通過美國軍人權利法案,給與退伍軍人各種福利。這些福利,包括由失業(yè)保險支付的經(jīng)濟補貼,家庭及商業(yè)貸款,以及給與高等教育及職業(yè)訓練的各種補貼。古德諾(goodenough)在這一法案的幫助下獲得了大學獎學金。“我很幸運?!彼@樣說到。

      最初,他在克拉倫斯·齊納(clarence zener)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固態(tài)物理學,之后在麻省理工學院(mit)的lincoln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的科研職業(yè)生涯。在那里,他協(xié)助開發(fā)了用于防空的半自動地面環(huán)境(sage)系統(tǒng)。這一階段,他不僅是負責發(fā)明隨機存取存儲器(ram)團隊的重要一員,相關經(jīng)歷也為他開啟了生命中的下一段旅程。

      科學研究通常是跨學科的,所以,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通常是相互涉及的。這為我提供了真正朝材料科學和工程方向發(fā)展的機會。這是與真正成熟并深度啟發(fā)我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們一起工作的機會?!?/p>

      不幸的是,在對磁性和陶瓷材料進行了數(shù)年研究之后,外界力量再次改變了他的生活。1969年,美國國會禁止將軍事資金用于與特定軍事職能無關的項目研究。所在的實驗室受美國空軍資助,但他的研究項目又與此無關,嶄露頭角的科研生涯只能因此戛然而止。

      能源危機的到來催生偉大發(fā)明

      經(jīng)歷了歷史上最偶然的裁員之后,能源危機來了??吹饺藗冊诩佑驼九抨爼r,古德諾知道他必須從事與能源有關的工作?!八赃@就是為什么我轉向研究能源材料,然后受邀去牛津大學的原因。至此,我正式成為化學家。” 古德諾說道。

      如今,現(xiàn)年97歲的古德諾仍然會在每天早晨8點之前到達實驗室與他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一同工作。他們正在研究一系列革命性的新電池技術,以減少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并提供一種可靠、有效的方式來存儲和運輸風能和太陽能。

      他說:“我們必須在不久的將來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過渡到對清潔能源的依賴?!?/p>

      “這就是我去世之前要做的事情——留下一個更清潔,更美好的世界?!?/p>

      最后,感謝壯心不已的老先生為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sfsxtz.com/zuowen/193323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